《论电竞原住民与饭圈女孩不可避免的战争》
随着电子竞技的走红,越来越多的用户给自己贴上了“电竞圈”的标签。早些年作为小众文化的电竞开始不断破圈,吸引游戏玩家的同时开始扩散到不同的社群,随之而来的是妈妈粉、老婆粉走入电竞直男的视线。
虽然这其中有部分人连游戏都没有玩过,但这并不耽误去喜欢一个选手。对于这个群体电竞圈将其称为——「电竞饭圈」
对于饭圈文化,电竞圈的用户对其的印象更多是疯狂且病态,粉丝的行为让圈外人士无法理解。
如果如果偶像受到了抨击,那饭圈群体必定会重拳出击。在饭圈的世界,看到的只是会偶像完美的一面。
控评论、建人设、组CP、打榜是饭圈的必备技能,最为网友所熟知的是近些年大火的蔡徐坤、肖战等娱乐圈小鲜肉的狂热粉丝。
娱乐圈的是是非非电竞玩家根本不在乎,但最让电竞用户接受不了的是,电竞职业选手已经开始逐渐有了娱乐圈偶像的影子,就在这个「菜即是原罪」的电竞圈。
回顾远古时期的电竞赛事,赢了吹输了喷是常态。这个以男性青年为主体的圈子,犀利且粗俗的语言是这个群体的标配。
从厂长的4396;小虎的春之虎帝就可以看出,不管不是粉丝,玩家关注更多的是选手的成绩。
但这种做法显然是和饭圈背道而驰,相比于现实的电竞圈赢吹输踩,饭圈选择将自己的偶像捧在神坛。在这个本质为竞技的圈,后晋粉丝看上了选手的颜。
当选手因为失误输掉比赛后被喷后,饭圈粉丝开始集火提出批评的人。“你这么可以你为什么不上,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?”
这种极具饭圈文化的词汇,让电竞圈原本的暴躁原住民无法接受。“饭圈文化”滚出电竞的声音也因此越来越响亮。
那电竞需要“饭圈文化”吗?
随着电竞的破圈,注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,饭圈的加入是必然的结果。网友的观点持两种不同的态度。
一种认为“饭圈”进入电竞圈,为电竞带来了更多的活力,在增加了流量的同时,也推动了电竞行业的经济效应。
毕竟赛事的门票;商城的周边;微博活动的热度;广告商的合作,都是由这些粉丝来买单,而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。
另一种声音则是来自部分电竞的原住民,他们认为饭圈文化的加入,让选手甚至整个赛事发生了质的变化。从成绩到颜值,电竞失去了原有的竞技色彩,最终为电竞剩下的结果只有娱乐后的过气。
电竞原住民认为饭圈粉丝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,饭圈文化嫌弃电竞原住民只会在网络上敲击键盘,而不愿为选手花一分钱。从字面意义上理解,两边似乎都很有道理。
从结果来看,饭圈粉丝的渗透给了电竞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但要承认的是,电竞的多样化对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,让电竞脱离了小众文化的群体。
另一点比较明显的则是经济方面,电竞原住民大多都为直男群体,不管是为选手还是战队都很难有实质性的经济增长,不客气的来讲直男用户贡献的最多大概就是流量了。
站在行业和俱乐部的角度来看,谁又会和携带资本的群体说NO呢。
但是电竞的本质是竞技,粉丝刷出的风评再好,人设建立的再稳,只要选手没有拿出应有的成绩,那终归都是昙花一现。
设想一个职业选手靠着颜值或者人设和其他选手并列在赛场,这对选手来说恐怕也是难以接受的。
作为俱乐部,重要的经济来源一般是商业合作或者广告商赞助。试想一下,在今年春季赛如果有广告商想要赞助战队,他是会选择排名在头部的iG FPX,还是选择吊在末尾的战队呢?
如果要说现在电竞文化,似乎也并不多值得赞扬。赢了一句简单的牛逼666,输一局就会被弹幕喷到崩溃,严重的甚至会演变成一个黑料流传多年。这对电竞圈也谈不上是多良性的发展。
这么来看,传统体育的狂热粉丝显然要理智的多。如NBA的粉丝社群,赢了为之欢呼,输了感到遗憾。没有人会为了几场比赛的输赢就高呼球员退役。同样的竞技性质,传统体育和电竞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。
电竞饭圈化是不可避免趋势,而且随着电竞不断的破圈,还将有更多的新兴群体加入。多方群体的取长补短,电竞行业的适当引导,让各个群体少些抨击的言论,这才是电竞行业走向社会舞台重要的发展路径。
比起传统体育,电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还有多方面需要学习。